导语: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许多标准,但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心理品质。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及表现
★1.狭隘:
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2.嫉妒: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3.敏感: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失败感。
★5.自卑:
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
★6.叛逆: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大人的监护。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1、教育高压:由父母过高的期望值而给孩子带来的焦虑感,也是常有的事。

2、家庭不和谐:家庭环境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患有抑郁的可能性远大于正常和谐幸福的家庭。

3、家庭暴力:攻击或暴力是一种学习得来的反应。家庭与社会是青少年获取攻击性行为模式的重要来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形成于家庭、显现于掌校、危害于社会

4、校园霸凌: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了十个省市五千多名中小学生325%的中小学生表示“偶尔会被欺负”,6.1%的中小学生表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5、网络成瘾: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已接近10%。目前青少年是网络游戏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非理性购买游戏装备和打赏游戏主播等行为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6、缺乏沟通: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不畅,也是导致青年网络成瘾成因之一。青少年了解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使家长的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阻碍了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导致青少年通过网络寻求情感支持。

7、焦虑:数据显示中小学生的焦虑来源包括学习压力约32%,同伴关系约25%,亲子关系约18%,师生关系约10%自我接纳约10%,其他约5%。

8、抑郁:最新数据统计,青少年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在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约1.73亿人有精神疾病,其中包括焦虑、抑郁和强追症等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
良好的夫妻关系会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父母的优点,感受到稳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围,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也对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
2.倾听孩子说话
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常跟孩子聊天,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说话时,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最温馨的。
3.宽容与约束都重要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4.鼓励夸奖有方法
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如果父母只因为孩子获得好成绩而夸奖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才是好孩子,而好成绩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来控制的,所以孩子会更容易不安。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去努力做事。
5.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学校的安全与包容、家庭的温馨与支持以及青少年的良好个性与生理基础等都能有力地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长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立足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