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8月3日,一篇题为《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的新闻报道将网络游戏称为新型毒品、精神鸦片,直接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该报道指出《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当前未成年人
8月3日,一篇题为《“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的新闻报道将网络游戏称为新型“毒品”、“精神鸦片”,直接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该报道指出《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当前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现象普遍,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防止网络沉迷。

从网络游戏的产业值、记者调研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都可以看出未成年人过度依赖网络已成为了社会性问题。
应对网络成瘾除了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作为互联网企业也是责无旁贷,需要制定相关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规定,学校和家庭的责任和作用更是不容小觑。
充分地了解和认识什么是“网络成瘾”,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它的有效方法。
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的诊断里是没有网络成瘾、游戏障碍这个部分的诊断,他们被放在值得研究的心理学现象这里。
所以,我们常说的网络成瘾其实是一个日常生活用词,而不是医学术语,也就是说网络成瘾还没有成为医学界、精神病学界的疾病诊断。
但在世界卫生组织新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草案(简称:ICD-11)有游戏障碍的非正式诊断,该草案计划于2022年1月1日生效,以最终颁布的诊断标准为准。
不过,当下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参考标准。
ICD-11中游戏障碍的诊断要点:
1、时间标准:过去12个月内持续的失控性游戏行为(包括网络游戏、离线游戏及其他为待定游戏);
2、优势行为:游戏优先于其他一切活动,甚至成为日常生活的主题;
3、渴求行为:对游戏存在心理渴求;
4、失控行为:尽管导致不良后果仍然继续玩游戏的行为;
5、社会功能受损:该行为模式严重到导致人格、家庭、社会、教育、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领域受损。
网络成瘾的“瘾”到底是什么呢?
从字形上,我们看到一个疾病头下面是一个隐藏的隐字。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文化里,网络成瘾是一种隐藏的病。
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它,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除了它在成瘾的那一刻是异常的,其他时候和正常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瘾”是一个既能感受到快乐,同时也会被其伤害并且不能控制,反复发生的行为。
如果一个行为只有快乐,没有伤害性,它就不叫成瘾,而是兴趣爱好。
所以,成瘾行为需要满足以下四个特征:
1、从该行为感受到快乐;
2、被该行为所伤害;
3、不能控制;
4、反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