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心理档案工作从高校开始推行,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已经普遍形成了一套【心理测试筛查——访谈——干预——心理服务系统推进——入档】的规范化的新生心理档案建设流程。
但是,调查发现,在近几年中小学生自伤与伤人等恶性事件中,有一部分个案并不在心理档案的关注范围中,而档案中的危机个案却往往没有任何危机事件发生,反而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学生工作等方面都非常优秀。
这不免让我们深思:是否我们的心理档案建设存有瑕疵?到底该如何做好中小学心理档案建设工作?
可以为学校制定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是取得管理成效的重要前提。中小学生心理档案能够帮助管理者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人格特点、发展规律,从而制定符合中小学生特点的规章制度与管理政策,为实现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
如可以通过心理档案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兴趣、爱好等信息,从中寻找导致某部分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从宏观上寻找教育、预防和干预的方法。
心理测验是中小学新生心理档案建设的源起 。
中小学新生心理档案建设数据的主要来源是新生心理普查,而心理普查最重要的关键点之一是选用测验工具。
心理测量学起源于西方,我国中小学生新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的正式开始,大致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掌控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动态,筛查危机个案并予以干预,以便使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测验工具的适用性是新生心理档案建设的发展瓶颈。
新生心理档案建设是高校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但随着这项工作的日渐深入,很多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对于测试,尤其是采用何种心理测验工具、以何种方式进行普查,各学校之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相关的心理普查的结果也是相互矛盾、大相径庭。单从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而言,有的不足10%,有的在10%~30%之间,有的则高达60%~70%。且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许多高校的心理档案建设流于形式。虽然建立了心理档案,却没有对普查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单纯是为建档而建档;在建档过程中滥用心理测验、测评结果解释错误等问题也非常严重。
心理危机筛查工作是心理档案建设的尖锐问题所在。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临突发事件,自身力量无法应对时出现的身体和精神处于崩溃边缘的状态。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越来越受重视,通过建立心理档案筛出心理危机信息就成为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各大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和信息筛选,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档案。
但从长期的工作经验中我们却发现,在现在高校的心理档案系统中,出现了很多“漏网之鱼”,反而很多发生恶性事件的学生并不在心理档案危机预警系统名单中,这个现象反映出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心理档案危机检测系统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需要配合进一步的访谈、学校班主任的密切观察进行弥补
关于心理档案建设筛查工具选择的思考。
在对新生的心理档案建设工作中,很多中小学根据学校情况单独选用SCL-90或EPQ等量表,或者多种量表结合使用。
其中SCL-90、EPQ、MHT在中小学中使用率最高,但是从这几个常用的问卷用于心理档案建设的筛查工具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量表题量较多,通过测验结果能够明确问题学生的症状特点。但由于SCL-90其项目主要来自于精神病症状学,临床上常用作精神科、咨询门诊的一个筛选量表,所以把它作为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筛查量表会有些不妥。
而且SCL-90反映的是一个人在一周内的自我感觉的心理健康状态,而不是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EPQ(艾森克人格问卷)
在设计之初是按照三维人格理论进行编制的,主要用于人格特征的分析,不能用于心理危机筛查。但是如果用于普查中作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分析,确实是比较可靠的量表。
那么,该选择什么类型的筛查问卷呢?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我司一般选择利用一套心理危机的检测系统,即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以及抑郁、自杀自伤访谈合并使用:
首先,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可以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艾森克人格问卷是一个应用广泛的人格问卷,同时,它还可以看出受测者的气质类型,通过此问卷,中小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
其次,《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来源自王极盛教授(1997)撰写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组成,包括10个分量表。
它们分别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即可以从整体上衡量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可以根据每个量表的平均分进行评价。(小学版略有不同)
最后,家庭关系、抑郁、自伤自杀问卷(华怡心辰自编)能增加危机信息筛查力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心理危机以自杀最为迫切。
虽然心理普查筛选出的自杀意念高危学生并不一定真的就会发生自杀行为,但当我们对这部分高危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后,自杀发生率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所以,将在访谈中加入抑郁、自杀自伤评估等用于心理档案建设非常必要。
当然,根据学校领导重视情况和学生特点,我们还会匹配其他心理测试量表综合运用,国际国内常用心理测量有100多种,华东师范大学核心量表也有79种,可用于精细化评估中小学生心理各方面的情况。
新生心理测试建档的规范化思考。
① 测试时间
新生入学后,部分学校都会安排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一般有两种安排,一种是在新生入学后马上进行,如在入学一周内、一周后、行为习惯养成或军训期间。
另外一种是在入学后一个月到两个月左右进行。还有少部分学者认为应该在第二学期开展。从实际工作中了解,采取前两种时间安排的学校最多。
②如何进行测试?
我们认为,从心理档案建设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实际工作的效果来看,第二种时间安排能够更准确反映新生的心理状况。
因为在入学之初,新生到校时间短,还没有深入体味中小学生活,人际问题还没有显现,不存在学习压力,也不存在人生规划等诸多思考,有些问题可能还暂时没有折射出来。不少新生在中小学生活一段时间后其人际交往问题、自我认同等问题才开始慢慢暴露。
③ 测试形式
如一、二年级因为识字和认知局限等,适合通过团辅观察测评;3年级以上根据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采用计算机电脑测评或移动端测评甚至纸笔测试,相关严谨而规范的组织和管理也需要开学一段时间后学校整体部署,严格把关。
④ 测试结果如何使用?
我们不断强调,测试结果只能用于参考,不能用于诊断,同时更不能用于作为遴选生源的标准,所以不适合放在开学前,在开学后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测评最合适。
对于测试结果要严格保密,由学校校长、分管校长知晓全校情况,相关负责人严格保密,谨慎处理,告知家长可做进一步处理及配合学校工作,保护好学生信息和私密性,不可基于结果去歧视或特殊对待相关学生。
心理档案建设应该是动态管理。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要有动态管理意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对心理档案进行动态管理。使用心理档案时,不仅要研究学生们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要善于发现、研究和预测他们能够形成的良好品质。
不仅要了解学生心理品质的现状,而且要挖掘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前景。心理档案记录的是过去的心理状态,它只可帮助我们预测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制定教育对策。我们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防止一次档案定终身的现象。
总的来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心理档案建设是这项工程的开端。心理档案建设工作做好了接下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工作才会更加顺畅和有效,才能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能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学校亦可避免承担不作为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