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使用心理测评系统开展心理普查是学校心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普查,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是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并接纳自我的机会;是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最高效的方式;是识别学生心理危机,并提供及时疏导与干预的途径。同时很多心理老师也面临以下困扰:
筛查的工作量之大与时间的紧迫性
测评是普查的第一步,测评结束后,我们会发现被系统预警的学生不在少数。现实工作中我们也会发现这些学生中有些并不一定真的有心理问题的现象,而是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测评数据异常,因此对这些预警学生进行进一步筛查是很有必要的。但大部分学校只配备一名心理老师,有些甚至没有心理老师,如何及时、高效的筛查出真正需要心理关怀的学生,是让很多心理老师头疼的问题。
心理老师工作量大力不从心
对于心理状态不佳的孩子来说,学校的集体生活与环境有利于他们的状态调整,大部分学生及家长也会选择继续在校学习,甚至住宿。心理老师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定期的跟踪与辅导,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但苦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
如何更好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下我校的做法,仅供各位老师参考,若有不合适的地方,欢迎指正!
一、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
1.工作原则:以学生为本,学校为主体。
2.指导思想: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3.工作要求:年段负责制,职责分明,保障落实。
下年段行政及年段长每月组织一次“联席会”,听取班主任、科任老师反馈学生心理情况月报,并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调整。德育年段长负责心理工作的安排与提醒,约谈记录表的收集与上交等。
二、普及常态化跟进流程
1.一轮心理测评
为了测评数据更真实与更具参考性,保障学生的全员参与及确保本人如实作答,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前往学校计算机教室进行测评。年段长组织与协调(保障效率),班主任带队并维护秩序(保障测评环境),心理老师统一介绍测评任务及指导语,学生自主完成测评任务。
2.整理预警名单
测评结束后,心理老师整理被心理系统预警的学生名单,提供给班主任,进行二轮筛查。名单的整理应注意:(1)为了避免班主任给学生贴标签,也为了使班主任能更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只提供本班学生名单,不包含心理问题的分类及其他状态信息。
3.班主任二轮筛查
名单发放给班主任前,召集全体班主任开展“班主任二轮心理筛查”专题工作会议。分析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辅助普查工作,不给学生贴标签;不在公众场合约谈学生,注意保护学生隐私(每个年段均设有一间“茶话室”);不公开谈论学生情况;班主任应确保一个不漏的了解并如实填写《班主任心理约谈表》,及时上交,方便心理老师进行下一轮的跟进工作。通过此环节,可以筛掉很多心理状态无明显异常的学生,筛查出确实存在心理状态不佳,亟需心理关怀的学生。(此环节大概一星期左右的时间完成)
《班主任约谈表》包含:学生最近状态评估、具体表现、影响状态的原因、是否存在危机、家人及好友的反馈等多方面的信息,有助于班主任及心理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具体见附件。
4.三轮筛查与疏导
心理老师根据班主任提供的约谈表记录及反馈信息,初步确认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名单并进行一一约谈与疏导,按“日常关注、重点关注、危机关注”3种分类,并建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心理老师约谈原则:先跟进危机关注(有过自伤念头或行为、有过自杀念头或行为,觉得活着没有意义等)的学生;再跟进重点关注的学生;日常关注的学生心理老师不主动干预,让学生自主前往咨询室。
(1)日常关注的学生,大部分有很强的自主调整能力,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调整,主动求助,不进行定期心理跟踪。
(2)重点关注的学生,建立咨访关系,做好心理疏导,进行家校沟通,争取家长配合共同关注,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心理老师进行不定期跟踪与辅导。
(3)危机关注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启动心理危机干预,与学生签订《安全承诺书》,解释保密例外原则,上报学校领导,进行家校沟通,向家长发送《身心状态告知书》,邀请家长到校进行三方会谈,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建立班级安全监护小组等。为了使家长能够真正重视孩子的身心状态并保障孩子及时接受心理援助,与家长签订《监护人声明书》,记录家长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等。
建立班级安全监护小组应注意:监护小组不是固定的心理委员,根据危机学生的人际情况进行灵魂安排。
(1)安排至少两名与该生关系较好的同伴多关心与陪伴该生;
(2)至少一人要同宿舍或同桌,及时觉察同伴状态;
(3)监护学生的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
(4)注意强调保密原则,不给该生带来其他困扰;
(5)若发现该生存在危机现象(自伤或自杀等消极念头与行为)的反馈机制:及时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反馈心理老师——心理老师及时干预与疏导——(必要时)心理老师上报分管副校长——启动危机干预。
5.挂钩老师定期关怀
确认高危学生的名单后,安排班主任或一名危机学生较喜欢的科任老师挂钩该生,进行每月至少一次的心理关怀,了解其学习、生活、家庭、身体等各方面的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挂钩老师如实填写《挂钩老师约谈记录表》供心理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危机关注的学生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不是每次均需要心理老师的介入。挂钩老师对其的关怀能给学生带来温暖与力量,借助学生对科任老师的信任感,激发学生的自我关爱意识,提高学生积极应对的意志。
6.心理老师的定期心理疏导或危机干预
心理老师在学生眼里是一个特殊的身份,过于频繁的接触学生有时会影响学生的自助调控能力。经过挂钩老师的关怀,有一部分学生的状态会慢慢好转,心理老师就不用过多的关注这部分学生了。心理老师把有限的精力有针对性的跟进那些确实需要进行多次心理疏导的学生,至少两星期辅导一次,并处理日常的危机个案与主动来访的心理个案。
【特别注意】被关注的学生对“监护小组的人员与挂钩老师的安排”是不知情的,这样才能保证了解危机状态学生的真实情况。因此,监护小组的学生安排及挂钩老师的安排应特别的慎重,并给他们做好解释及注意事项与保密原则的强调。
三、心理危机干预流程表
1、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发现者),及时上报政教处(学校心理管理负责人)或直接反馈给相应年段的心理老师。
2、心理老师及时跟进约谈与疏导,评估学生状态与危机等级。一般心理问题及中度心理问题学生转入常规心理咨询流程。重度心理问题及存在危机风险的个案,心理老师上报学校分管副校长,副校长通知心理管理负责人,在心理老师配合下,启动危机干预流程。
3、对于个别家长不配合的个案,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决定是否启动危机干预流程。
4、启动危机干预流程后需要做的事情:
(1)家长到校进行三方会谈
(2)建议及时就医
(3)要求学生回校时提供就医检查结果
(4)若诊断结果有抑郁倾向、精神分裂等症状的学生,要求家长加强监护,不建议继续在校住宿。
(5)班主任建立监护小组(安全陪护)
5、心理老师对该生进行定期跟踪与心理辅导,保持家校沟通,并及时调整危机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