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既包括生理的、身体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心理素质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既包括生理的、身体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心理素质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也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中学生容易焦虑,会遭遇到学业和生活各方面的挫折,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若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很可能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产生严重后果。心理课目前已经在大中小学开设,学校也配备了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但是学校的心理课并不能完全替代家庭教育,家长需要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关心孩子的成长,生活,以及内心世界。
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要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简称“心育课”)。并规定了各个学段心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任务。极大推进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但是由于观念认识、师资条件、应试教育等原因,真正落实开设心育课的地区和学校还很有限。
笔者所在的皖北县级高中只有一两所学校开设了心育课。小学和初中还没有一所学校开设心育课。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和基本形式,也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完成教育任务的根本保证。成才先成人,成人先健康。失去了健康就失去了教育的基础,也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我国每年青少年自杀事件居高不下,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正出现爆发态势。而应试教育的火越烧越旺。这是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是亟待解决的矛盾。
笔者所在的高中,明显感觉到心理问题日益严重。需要转介到精神医院接受医疗药物心理治疗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要广泛开设,而且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方面供应和需求的矛盾很尖锐,任重而道远。希望家庭、政府、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孩子的健康是家庭幸福的保证,也是国家富强的保证。
中学生正处于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青春期阶段,心理特征表现出独立性增强,渴望是摆脱束缚,获得独立;自我意识出现质的变化,感情变化非常显著。在心理不成熟但又渴望被认同、自由的矛盾心态里,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信息冲击下,中学生们会出现一系列的逆反心理:滋事打架、逃学逃课、情绪易怒暴躁等等,对其身心的全面发展都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心理教育课的开设可以帮助及时缓解和纠正中学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教育课能够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特别是在青春期阶段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极端片面的认知很容易导致思想、行为上的错误发生,开展心理教育能够对其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及时辅导和帮助。
心理教育除了能够解决中学的不良情绪、错误的观念和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人生观之外,还可以促进其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状态,为其身心、能力的更好发展提供可能。